《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》[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] - 第十五章 朱允炆的調令(2)

一席話下來,李增枝瞭然了朱棣的心思,他不是沒有反心,而是還沒有拿定主意,一方面擔心朝廷大軍圍剿,一方面擔心朱允炆會在京師對自己突然動手。
可拜朱元璋所賜,大明開國功臣,尤其是武將,基本上都被殺絕了,如今的大明,能統帥大軍作戰的將領中,也只有寥寥數人。
如燕王朱棣、寧王朱權!
再其他,李增枝環顧大明,不過爾爾。
朱棣明白李增枝的話,也清楚,這是一個機遇。
但機遇存在,挑戰也極大。
朱允炆是皇帝,他可以調動全國的兵力圍剿自己,兵力何止百萬?
而且朱允炆在南京,自己的大軍在北平,隔着兩千多里路,就算是朱允炆不派一兵一卒,自己光趕路,最快也需要一個月,若是需後勤、輜重補充,更需要數月之久。
就算朱允炆沒有能戰之將,但他手下數量龐大的大軍,足夠讓朱棣慎重至極,再三思量,一旦朱允炆發狠,或自己一個決策失誤,很可能會被人幹掉。
朱棣不想死。
造反這個工作,收益極大,但也風險極高。
干好了,君臨天下。
干不好,身死九泉。
李增枝送朱棣休息,在門口笑着告辭,臨走時還說道:「叔父,我們京師見。」
朱棣酒意惺忪,躺在床上,思索著下一步該怎麼做。
揚州府距離京師,已經不到兩百里路,騎馬快的話,明日晚便可以抵達京師,朱允炆會如何動作,這是朱棣最想要知道的。
可是現在的朱允炆,似乎與自己認識的朱允炆不一樣了。他不像是曾經所表現出來的淳厚仁慈,猶豫不決,更多了一份殺伐果斷的魄力,還有一種智珠在握的決斷力。
更讓朱棣感覺意外的是,自己這個侄子,似乎在治國方面,很有見地,頗有一番明主之風。
朱棣解不開自己的困惑,只能在思索而不能得的困意中,昏昏睡去。
在燈火輝煌的皇宮中,朱允炆正聽聞著大明安全局第一任指揮史劉長閣的匯報。
劉長閣起於微末,經歷過數次大戰,在藍玉「征沙漠」表現英勇,後被朱元璋選入內衛。
這個歷史上找不到名字的小人物,因為朱允炆登上了歷史舞台,並成為了大明安全局的最高負責人——指揮史。
朱允炆選擇劉長閣,不止是他的忠誠無需懷疑,還包括他超乎常人的能力。
識文斷字,頗有謀略。
秋毫能察,一葉知秋。
這是朱允炆對劉長閣的評價。
自從大明安全局設置以來,劉長閣便盡心竭力,在短短一周之內,從親軍衛隊中,選拔了abc 好手,撒入帝都內外,刺探消息,調查情報。
劉長閣對朱允炆稟告道:「李增枝與燕王密談了一個時辰,至於具體內容,我等無法探查。」
朱允炆沉思了下,說道:「人若是有二心,對他再好,他也不知道好。」
劉長閣沒有敢接話。
朱允炆輕輕笑了笑,說道:「你先下去吧。」
劉長閣施禮退走。
朱允炆思索良久,對一旁垂手的雙喜說道:「讓內閣擬旨,任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,都指揮史平安、盛庸,為北平都指揮史,平安控制北平防務,調四川都指揮史瞿能、徐凱屯兵山海關、開平、臨清。另外安排武定候郭英,接管大同。」
「告訴平安、盛庸、瞿能等人,厚待軍卒,確保軍隊必須聽從朝廷命令,若有人不聽,可行軍法!指揮軍官,酌情重新選派,朕給他們權力!」
雙喜凝重地記在腦海之中,匆匆去了內閣。
這一晚,解縉坐鎮內閣,聽聞皇上的命令,雖感意外卻也在意料之中。
燕王朱棣,始終都是皇上關注的焦點。
沒有之一!
解縉不明白皇上是怎麼想的,他似乎篤定其他藩王不會有異動,只將目光放在了朱棣身上。不過按照當下的格局來看,燕王的威脅,確實是眾藩王之首。
解縉擬旨,朱允炆用印,通政司連夜將命令傳了出去。
朱允炆決定先走一步棋,看看朱棣的反應。
平安、盛庸、瞿能,都是靖難之戰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,朱允炆一口氣將三人都派到了北方,專門盯着朱棣,這份軍事上的威脅,相信朱棣明白是什麼意思。
七月十七日晚,朱棣抵達京師城外,卻沒有選擇入城,而是在城外休息了一晚。
翌日一早,朱棣的車架便渡江到了三山門碼頭,沒有趾高氣揚,而是白衣白帶,痛哭流涕,高聲呼喊:「父皇,兒臣來晚了。」

猜你喜歡